记者昨天从市环保局获悉,从8月28日起,市环保部门组织调整全市环保执法力量,开展为期一周的护卫蓝天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挥发性有机物违法排放行为。
河道的自然化有助于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大幅度提高了水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和冲击的承载力。此外,工业发展上万元产值的用水标准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用水指标。
结合淮河实际情况,可尝试采用如下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是通过栽种植物,堆垒石块或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实现加固河岸而又改善河岸环境的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较轻,不超出水体自净系统的承受限度前,淮河流域尚能保证水体的洁净,所以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是一条创新的修复技术,而且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安全互利模式。2、人工增氧、底泥疏浚与物理覆盖技术。生态防渗技术可满足淮河流域的生态基流,为生态修复创造必要条件
1980年后,初步兴起的工业给流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带来环境问题。底泥疏浚与物理覆盖技术是处理水体底泥污染状况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降低底泥的污染程度来避免对上层覆盖水体的第二次污染。地下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较重。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搬迁改造,彻底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减少排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五大类,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大、水生态受损重、水环境隐患多;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问题突出;饮用水水源地还存在安全隐患;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目前全国有近千个化工企业需要搬迁改造,总的搬迁费用大约需要4000亿元。姜大明介绍,国土资源部正与水利部密切配合,准备用三年时间,实现对全国地下水水质的区域监控和重点地区的实时监控。
陈昌智建议,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控地下水超采。实际上,从财政资金上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一直在加大。
全面摸清全国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具体措施包括:加快研发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修订地下水质量标准,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健全地下水监管机制,推进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分区防控,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基金收费制度等。十二五投入超1600亿元治水今年5月至6月,全国人大环资委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共32人组成5个检查组分赴6省(市)进行了检查。今年3月中旬到7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若干重要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调研建议,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同时还委托其他25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专题询问过程中,如何加快推动水污染防治、怎样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成为焦点。对于此次检查结果,陈昌智称,从检查情况看,我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宋国君认为,目前地下水污染的状况还不太清楚,建立基金收费制度后,钱怎么用可能都需要进一步讨论。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陈昌智指出,地下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较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9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
并向人大常委会建议,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基金收费制度。其中,对于建立基金收费制度,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介绍说,在水资源上已有收费,该基金的建立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意义不大,目前看,关键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为加快推动水污染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目前全国有近千个化工企业需要搬迁改造,总的搬迁费用大约需要4000亿元。3年实现重点地区地下水实时监控全国329个城市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的城市为278个,达标比例为84.5%。十二五以来,在水污染防治上中央财政投入超1600亿元。具体来看,农业源和生活源已上升为主要的水污染物排放源。流域上下游间水环境保护责任和权益不对称,流域有关地方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较为普遍等。在随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国土资源部将从4个方面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加快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继续搞好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地下水保护法规制度建设。
86个地级以上城市141个水源一级保护区、52个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未完成整治工作,且缺乏明确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发利用地下水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和更为严格的保护,努力做到地下水工业限用、农业慎用、主要饮用,特别是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
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产业布局不合理,约80%的化工、石化企业布设在江河沿岸,带来较高环境风险隐患
为了解决目前生态环境监测中这些突出的问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按照全面布点、全国联网、科学预警、依法追责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些规定,都是对社会关注热点的积极回应,都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最重要的是落实。
为了搞好环境监测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对做好这项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境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目前还存在着监测和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不但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也使社会公众难以认同,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这次出台的新方案,使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更方便,监测的事权和责任更明确。
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等。从公布的事例就可以看到,同一个监测对象,往往同一个市,不同部门信息就不一,甚至环保部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期监测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2012年6月,环保部监测站发布的周报称,从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的52周中,其中有5周珠江段的水质为劣五类水,24周为五类水,而同期广州市环保局的检测报告称,珠江广州段水质稳定在四类水,监测结果差距较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监测的标准、范围不统一、选取的数据不同造成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正是按照这一原则的思路,方案确定了生态网络环境监测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互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此,方案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世楫介绍:第一条就是明确事权;第二是完善制度,统一规划,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科学监测;最后一点是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把监测结果与监管行动结合起来。要保护好环境,首先需要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情况。说起监测数据打架,人们并不陌生。方案还明确规定:故意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必受严惩。
而过去,这方面存在许多缺憾,因此国务院要求在环保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下,尽快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等。除此之外,目前还存在着监测和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不但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也使社会公众难以认同,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世楫介绍:第一条就是明确事权;第二是完善制度,统一规划,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科学监测;最后一点是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把监测结果与监管行动结合起来。这次出台的新方案,使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更方便,监测的事权和责任更明确。
© 1996 - 2019 鹅王择乳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杨梅塘